1. 主页 > 旅游 > 国内旅游

乌镇蓝印花布,乌镇蓝印花布作坊

蓝印花布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面料品种,在历史上曾分布于江苏南通、浙江嘉兴、山东临沂、湖北天门以及陕西西安、四川成都等地,现在全国仅有部分地区还在使用和传承着传统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

乌镇蓝印花布

作为一种民艺,蓝印花布反映的是一种人地关系,是人与一方水土、植被、草木等在地资源之间的互动,它包含了“刈蓝”“制靛”等古老的地方性知识,在人类与自然、外部世界的交往对话中形成了一种生活和文化的共同体。作为高校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2019年推出了“浙江民艺深耕计划”,以此推动博物馆对地方民艺的深度研究。

本次展览以“桐乡地区蓝印花布的历史及创作”为主题。历史部分主要展示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老校友、1949年的青年毕业生林汉杰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庞薰琹、雷圭元、张光宇等先生的支持下,深入桐乡等地区展开田野调查的成果。林汉杰的调研,是新中国工艺美术在向社会民生和生产实用的转向中,重新审视和反思民族艺术传统的缩影,体现了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的研究中,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的自觉。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进一步开放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工艺进入了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环境。1997年国务院颁发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2005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时隔八年,文件都以“保护”为主要语境,可见当时传统工艺面临的深重危机。包括蓝印花布等在内的诸多传统民间工艺,乌镇蓝印花布作坊,其携带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成为内在的生命之火,在国家一系列的促进发展举措下,逐渐从濒临灭亡的“遗产”状态,涅槃重生,再次进入当代生活。这条传统工艺的发展曲线具有典型的意义,桐乡蓝印花布从“蓝茂丰”“丰同裕”等老字号染坊,到如今各类展会上的主角;从居于乡村一隅到各类文化旅游点的扩散,民间蓝印花布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第一板块:民族图案——林汉杰的“蓝印田野”

林汉杰先生1950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是我国最早对民间彩印、蓝印花布等传统印染技艺进行抢救整理的学者之一。1949年以来,他历经三年,迈步于江浙地区的“蓝印田野”,通过对浙江平湖、嘉兴、桐乡、海宁、吴兴以及江苏吴江等地主要印花作坊的调查,搜集整理了蓝印花布的被面、枕衣、包袱、方巾、面巾、叉胸袋(肚兜)、围嘴图案纹样78种。195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他的研究成果出版了《民间蓝印花布图案》,成为我们了解当时江浙地区民间蓝印花布纹样和形制的重要文献。

吉祥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案构成和创造的核心内涵。传统吉祥图案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通过谐音、寓意、象征等方式进行从语义到图案的转换,譬如“吉”和“鸡”“戟”,“庆”和“磬”,“余”和 “鱼”,“福”和“蝠”,“寿”和“桃”,“耋”和“蝶”……在图案的广泛传播中,形成了中华文明的集体意识和审美共识。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

“丰同裕”是桐乡地区具有百年历史的古老蓝印花布染坊,本属于丰子恺家族,在抗战时期毁于日军炮火。21世纪初,哀警卫先生在丰家后人的支持下恢复了该染坊。新“丰同裕”本着复兴传统蓝染文化的目标,制作复原了《民间蓝印花布图案》中的78种传统图案。展览展示了林汉杰先生整理的蓝印花布民间图案书籍和新“丰同裕”的复原成果,这些传统图案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梳理、工艺美术研究以及当代的艺术和设计创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林汉杰:

1926年生,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得画家潘天寿、吴茀之及诸乐三教授等教诲,在校期间曾为“今艺社”成员。1949年至1952年,系其毕业后投身“美术革命”的阶段,工作于江苏、浙江一带农村,期间出版《民间蓝印花布图案》《民间彩印花布图案》专著2册,成为最早从事民间彩印、蓝印花布等传统印染技艺抢救整理的学者之一。

《民间蓝印花布图案》:

林汉杰著 《民间蓝印花布图案》书影

二、宏源泰染坊 宏源泰染坊是一个始创于宋元年间的染坊,现已改造成为乌镇的一个旅游景点,可以看到传统工序的全过程演示,也可以在前面的店铺中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 对门还有一家蓝印花布原料作坊,有几个老妈妈在轧棉籽、纺纱线。

第二板块:走向非遗——蓝印花布的近现代发展

乌镇蓝印花布

康熙《桐乡县志》卷二载:“布,龙潭布、桐乡布、眉公布、陡门布、建庄布、乌镇布、筘布”,嘉庆《桐乡县志》卷四补充,云:“石门布、黄草布、青镇布”。足见石门布坊素称发达,至今尚有棉纱弄等巷名。尤以东庄布为最佳,通过金陵庄口销往江、浙、皖各地。有诗曰:“织成片段赛丁娘,入手戋戋不砑光。昨日金陵标信到,客帮都道要东庄。”《浙江通志》记载:“嘉锦之名颇著而实不称,惟濮院所产纺绸与西机绫,练丝熟净,组织亦工,是以濮院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至,终岁贸易不下数十万金”,史称“工商巨镇”。

“天下无二行,除了药店是染坊。”《石门镇志》记载,本镇的染坊业:“俗称染店,均为农民加工炼染自产绵绸、杜布、生绢等布帛。抗战前有六户,顺康染坊兄弟二家(一在南市,一在新桥头),木场桥丰同裕,马家桥钱介生,南市日日新洗染店,北河口泰森(清宣统元年开设)都雇有绍兴籍工人。”而丰同裕染坊创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左右,黑底金字的招牌,坐西朝东三开间,还有加工厂,雇佣染坊师傅。崇福蓝茂丰染坊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崇福蓝家人开设,后参与公私合营。清光绪年间,宏源泰染坊为“石灰拷花布”手工作坊,后停业成为竹器厂、电镀厂等。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

1900至1922年期间,各地官办工艺局,发展职业教育和培养技术人才,建立一系列传习所、劝工所等教育场所。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刺绣技艺获奖,扬国货之光,为商人发展民族手工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随着近代中国经济变迁,在向工业化过渡过程中,民族工业的中小型手工业,作为介乎城市和乡村的产业,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和现实作用。拓宽和丰富浙江手工业研究,有助于为今日的手工艺发展提供原始资料和发展变迁的理论依据。

2022年,传统中国服饰手工艺亮相上海时装周的“汉服专场秀”。从手工植物印染到电脑软件印制配饰,今日的传统手工艺发展借着各种手机端软件的号召与吸引力,扩大了工艺品的消费,国际品牌服装上也出现了编织、打褶以及手工流苏等服饰手工技艺。当代研究者和设计师了解和学习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和创新服饰面料、剪裁、图案、结构设计,成为民族手工艺得以创新发展的前提。

蓝染:走向非遗

2003年,在征得丰子恺家属同意后,以哀警卫为主导,新组建的丰同裕染坊再度步入正轨。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推进,桐乡蓝印花布于2014年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振兴传统工艺,是振兴民族的生活文化。非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源自世世代代传承人在继承基础上的再创造,使其所传承的项目能够与时俱进地传延发展,满足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同裕”与“蓝茂丰”作为桐乡蓝印花布的保护责任单位,仍在积极探寻蓝印花布在新时代生存与发展得更多可能。

新丰同裕染坊

蓝印花布是乌镇特产之一,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大家可以买些小件的东西,比如爱美的女士可以买一两个蓝印花布的头巾,小手提袋留做纪念。衣服。

蓝印花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继明

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西栅草本染色作坊

第三板块:新“丰同裕”——哀警卫的继承与探索

《光绪桐乡县志》《石门镇志》记载,清末民初桐乡开办印染作坊达数十家之多,其中较为有名的便是丰子恺祖父丰小康在1846年左右创办的“石门丰同裕染坊”。手工业时代的蓝印花布,全凭手纺、手织、手刻(图案)、手染而成,蓝印花布染料取自可制靛青的植物蓝草,花布图案多表现吉祥文化,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纳入日常生活景观。新世纪初,出生于石门的哀警卫经丰家同意,在“丰同裕”染坊基础之上,成立新的丰同裕,并开设蓝印花布博物馆,既保持传统工艺的继承,又探索当代工艺的革新。

展览现场:第一板块

展览现场:第二板块

展览现场:第三板块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ilanse@126.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