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鱼化石
一、鱼的崇拜和鱼文化
鱼的种群庞大,计有两万多个品种,是脊椎动物中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鱼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种,它的“游”绩(迹),遍布江河湖海,它的一些远祖也早已“游”到了陆地和天空,可以毫不牵强地说,鱼不但是水中的游客,它还游遍了“天上地下”,游过了“古往今来”。
鱼是人类最早的崇拜对象之一,也是世界神秘文化的源头之一。
鱼除了有“余”的含义之外,鱼的平和亲切自由也是人类所不能忘怀的。中国年画上的胖娃娃也总是骑在大鲤鱼的背上,让人感受丰余美乐。更亲近的表达就是人鱼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丹麦神话中的美人鱼,受到全世界的喜欢。
鱼,不管从哪个角度,都体现了一种生存的、进化的、文化的、自由自在的、大气磅礴的“逍遥游”。从远古荒凉的时光,游到今天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从涛声依旧的寂寞时日中,游到人声鼎沸的“当惊世界殊”的今天。
二、朝阳“鱼”的逍遥游
说不清什么时候,第一条鱼的子孙从“滇”之汪洋大海游到了朝阳这块水草丰茂的“鱼”米之乡,繁衍生息,与其它古生物共同创建了“化石王国”。
放下朝阳鱼化石的科研价值不说,仅就其观赏审美价值而言,绝对有独到之处。
狼鳍鱼,产于中国辽西,形成于晚侏罗纪,早白垩纪、距今一亿四千万年。
朝阳鱼化石的“对开”即为一绝,劈开石板,两块石面上都具有清晰的鱼的印痕,互为影像,亦称正副本。鱼的清晰度极好,鱼形完整无损,“鱼刺”清晰可数,就连鱼鳍等软组织部分也完整保留。鱼头上的口、眼、鳃等器官亦可清晰辨识,且有明显的凹凸、色彩等等,增加了立体感,活灵活现。
“对开”,大大增加了欣赏情趣和审美空间。如果说一条鱼化石的对开,还显得有点单调和孤寂,那在大一点的石板上,有多条(习惯上称群鱼)各具姿态的鱼,这时整个对开石板就成了天成的“对开群鱼图”。对开群鱼图”颇有看点,哪怕只有三五条小鱼,再加上自然的生态组成,如东方叶肢介(一种小贝壳类)、三尾拟蜉游、虾类,乃至几片草叶,再加石板上的自然形成的水纹痕,还有鱼吐出的气泡痕等,组成了浑然天成的远古游鱼图,一种别开生面的生动与情趣,跃然于我们的面前。至于二、三米以上的对开群鱼化石板,更显大气壮美,足可以给人一种震撼。
说到此,我们当然不会忘了鲟鱼化石,这亦可谓朝阳鱼化石的经典之作。现在的中华鲟、白鲟(专家估计现已灭绝)和达氏鲟,是我国的一级保护珍贵鱼种,被称为“活化石”。鲟鱼是鱼中的大哥大,体重可达数千公斤,寿命几十年以上,大江大河是它们生活的天地。朝阳的化石鲟类主要有产自凌源的刘氏原白鲟(俗称“尖嘴”),身长可达1米左右,体态优美、壮硕。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朝阳还产有潘氏北票鲟化石,为我国的鲟类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整“装”铸“魂”再出发
鱼化石,是朝阳化石的标志性产品,是化石王国的中坚和骨干;鱼化石,是朝阳人的名片,是朝阳人的骄傲和自豪。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鱼化石却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一度出现“化石不如袜”,“鱼石白菜价”的怪现象。为了让我们的“鱼”雄风不减,我们需要对鱼化石进行再认识,展现它的价值。
鱼化石不是一般的物品,它是封存生命的石头,它是有灵有气的生命“化”石。如果非说它是“物”,它也是“文物”而非俗物。鱼化石可以买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商品,但它绝不是普通的商品,它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只有“神工”没有人工,当然也就没有商品经济中所说的“价钱”。朝阳化石的价值,除了它本身的价值之外,还要体现朝阳人的“价值观”的价值。
我们不能轻慢了我们的化石,更不能自毁自贬自贱。如此,世人会笑我们“没文化”,笑我们眼中有“石”,心中无识,笑我们不但贬值了鱼化石,也贬值了我们自己。保值增值鱼化石,更要“保值增值”朝阳的人文价值,这应是我们化石价值观的核心和纵深。
每一块鱼化石,从它出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一件完美的天成作品,我们的化石研究保护工作应围绕这件天公之作来展开,为它修复,为它设计,为保存和观赏者服务。要尊重它的原始、原初、原本和原形、原色、原味资质与形态,要了解它的原产、原地、原境。维护鱼化石的天资天性,应该是每一个爱“鱼”人的自觉行为。
朝阳鱼化石要整装铸魂再出发,开启新的逍遥游!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