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旅游 > 青海旅游

阿塞拜疆共和国,阿塞拜疆人口

当我们谈论阿塞拜疆历史时,首先要明白,“阿塞拜疆”这个地名出现极晚,直到19世纪才开始广泛用于指称当时伊朗帝国境内突厥人及其生活地域(今伊朗西北三省及阿塞拜疆共和国),1918年才成为一个国号。至今大部分“阿塞拜疆人”生活在伊朗而不是阿塞拜疆领土上。因此,下文所说阿塞拜疆地区,不仅指今阿塞拜疆共和国领土,也包括伊朗西北三省。下图为说阿塞拜疆语的地区(维基百科)。

如无特殊说明,下文所注外文均为英文或俄文。

一、阿塞拜疆早期历史

约70万年前,今阿塞拜疆境内已有原始人类居住。

公元前9世纪,亚欧草原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进入此地,是此地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族群。

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征服南高加索。在波斯统治下,拜火教在今阿塞拜疆广泛传播,成为此地第一个主流宗教。

二、高加索阿尔巴尼亚

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所灭,亚历山大把今阿塞拜疆地区叫作“阿尔巴尼亚”(Albania)。“阿尔巴尼亚”是希腊语“山地”的意思,和位于巴尔干半岛的阿尔巴尼亚没有半毛钱关系,为了区别,现在学术界一般管阿塞拜疆叫“高加索阿尔巴尼亚”(Caucasian Albania)。

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帝国分崩离析,高加索阿尔巴尼亚被原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的塞琉古所建立的塞琉古帝国统治。

前2世纪,此地为亚美尼亚统治。

公元前66-65年,罗马执政官庞培征服了库拉河两岸,今阿塞拜疆全境基本为罗马控制,持续三百余年。

据罗马历史学家斯特拉波说,在当时,高加索阿尔巴尼亚有26种语言,当地有一些本土的“国王”和贵族,他们不是亚美尼亚人,也不是伊朗人。这说明,高加索阿尔巴尼亚民族结构极为复杂。

罗马皇帝哈德良(117-138)时期,高加索阿尔巴尼亚遭到阿兰人(Arrans)入侵,阿兰人开始迁入,以后此地又叫阿兰。

约公元240年,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从罗马手中夺取了高加索阿尔巴尼亚。此后百余年,此地在波斯和罗马间几度易手,最终波斯取胜。

在波斯帝国统治下,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可能在3世纪末成立。该王国和同期亚美尼亚一样,由波斯前朝安息王朝统治,但忠于波斯萨珊王朝。

4世纪中叶,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国王第三代国王乌尔奈尔(Urnayr,350-375年在位)到亚美尼亚,请求圣格里高利为他洗礼,成为基督教(亚美尼亚教会)在此地传播的开端。

对此,波斯帝国十分不满。5世纪,波斯为了防备基督教的渗透,阿塞拜疆人口,强令国内基督徒改宗拜火教,但在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受到抵制,效果不大。

不过,波斯人没有想到的是,最终灭亡这个古老国家的并非是基督教,而是一个从未听说过的新宗教。

三、伊斯兰入侵

公元前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崛起,阿拉伯帝国迅速成为可以与东罗马和波斯抗衡的强大帝国。

从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就频频入侵今阿塞拜疆地区。667年,波斯帝国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子贾万希尔(Javanshir,637-680在位)向阿拉伯人投降,高加索阿尔巴尼亚成为阿拉伯帝国附庸。

阿拉伯帝国向阿塞拜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同时用“剑与火”传播伊斯兰教。但由于此地离阿拉伯帝国中心太远,帝国很难控制。9世纪初,融合了伊斯兰教与拜火教教义的“马兹达克运动”在今阿塞拜疆爆发,领袖是波斯人巴巴克·胡拉姆丁(Babak Khorramdin,795-838),他坚持反抗帝国二十余年,最后因叛徒出卖而失败。

9世纪末期到10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一系列内乱和外部打击下日益衰败。在今外高加索、伊朗西北部、土耳其东部等地崛起了一系列伊朗人国家,包括萨吉德王朝(Sajids,889-929)、萨拉里王朝(Sallaris,919-1062)、白益王朝(Buyids,934-1062)、沙达德王朝(Shaddadids,951-1199,由库尔德人建立)等。

些政权都先后控制过今阿塞拜疆一部分地区。他们在形式上仍尊崇巴格达哈里发,实际上则独立自主,类似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

阿塞拜疆是亚洲的。阿塞拜疆共和国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南高加索地区东部,面积8.66万平方公里。东濒里海,南接伊朗和土耳其,北与俄罗斯相邻,西傍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大、小高加索山自西向东穿越全境,余脉最终没入里海。阿塞拜。

四、阿塞拜疆地区的古代突厥人国家

最早攻入今阿塞拜疆地区的突厥政权是发源于阿富汗的加兹尼王朝(Ghaznavids,977-1186),1030年它占领了阿塞拜疆一部,但很快就退出了。

随着西部突厥的一个大部落——乌古斯人(Oghuz)的扩散,阿塞拜疆地区迎来的最终的征服者。

阿塞拜疆是阿塞拜疆共和国,简称阿塞拜疆,国名意为“火的国家”。阿塞拜疆共和国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南高加索地区东部,地处东经44°至52°,北纬38°至42°,面积8.66万平方公里。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

乌古斯人的确切起源尚存争议。一般认为他们约于6-8世纪发源于中国西北至哈萨克斯坦一带草原。

1055年,乌古斯人图格里尔(Tughril,又译脱斡邻勒,990-1063)率塞尔柱部落军队进入巴格达,架空哈里发,掌握巴格达的实权,事实上取代阿拉伯帝国,建立了塞尔柱帝国。

从1055年到1225年,今阿塞拜疆大部被塞尔柱帝国统治,乌古斯突厥人在此时期大量迁入,改变了此地的民族、语言和宗教结构。塞尔柱在此分封称为“阿塔伯克”(Atabeg)的贵族进行统治,重要的阿塔伯克家族有埃尔德内兹(Eldinizids)、希尔凡沙阿(Shirvanshah)等。在塞尔柱统治下,阿塞拜疆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口大量增加。

五、阿塞拜疆乌古斯人被征服:

格鲁吉亚、蒙古和帖木儿帝国

1124年,格鲁吉亚王国一度攻入今阿塞拜疆希尔凡等地,统治百余年。

1225年,中亚的花剌子模征服塞尔柱,废除阿塔伯克制度。

蒙古人虽然用武力统治了这一地区,但在统治上仍然依赖于突厥贵族,最终金帐汗国转化为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突厥国家,变成了被征服者的形状。

1380年后,蒙古帝国的分支伊儿汗国贵族“跛子”帖木儿远征金帐汗国,大败金帐汗脱脱迷失,占领今阿塞拜疆。1405年帖木儿死后,其子沙哈鲁渐渐失去对帝国的控制。

六、乌古斯人恢复统治地位:

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

随着帖木儿帝国的衰落,阿塞拜疆地区的乌古斯人趁机推翻蒙古统治,在阿塞拜疆和伊朗西北先后建立黑羊(Kara Koyunlu,1374-1468)和白羊(Aq Koyunlu,1378-1501)两个王朝。

1410年,黑羊王喀喇·优素福(Kara Yusuf,1410-1418在位)击败扎剌亦儿王朝(Jalayirids),占领伊朗西北部,建都大不里士,控制了今阿塞拜疆地区,统治五十多年。

1468年,白羊王乌尊·哈桑(Uzun Hassan,1453-1478在位)又击败黑羊王朝,成为阿塞拜疆地区的新主人,统治三十多年。

1502年,波斯人复兴,信仰什叶派的萨法维王朝(Safavids)一举击溃白羊王朝,恢复了波斯(伊朗)对阿塞拜疆地区的统治。

七、希尔凡王国

希尔凡(Shirvan)位于今阿塞拜疆中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希尔凡地区指的是今阿塞拜疆境内库拉河以东地区,包括今天的首都巴库在内,是今阿塞拜疆领土的主体。“沙阿(Shah)”是波斯语“王”的意思,随着波斯帝国自称“王中之王”(沙汗沙,Shahanshah),“沙阿”也就成了封建贵族的称号。

希尔凡沙阿政权从9世纪持续到15世纪,延续了700余年,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伊斯兰王朝,对阿塞拜疆民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一)希尔凡王国的建立。

阿拉伯帝国征服阿塞拜疆后,8世纪末,哈里发哈伦册封贵族雅齐德·伊本·马齐雅德·沙伊班尼(Yazid Ibn Mazyad al-Shaybani)为希尔凡领主,统治希尔凡城。861年,雅齐德之孙海撒姆·伊本·哈利德(Haytham Ibn Khalid,861-?在位)趁阿拉伯帝国内乱,宣布独立,自称“沙阿”,建立希尔凡王国,定都雅齐迪亚(Yazidiya,今阿塞拜疆的沙玛希)。

(二)乱世飘摇中的希尔凡王国。

希尔凡君王们同周边的波斯、亚美尼亚、阿拉伯、格鲁吉亚君王广泛联姻,以巩固自身统治。11世纪,塞尔柱帝国取代阿拉伯帝国,希尔凡王国向塞尔柱效忠。格鲁吉亚人来了,希尔凡王国就倒向他们。

在此期间,由于雅齐迪亚被地震破坏,1192年,希尔凡王阿赫西坦一世迁都巴库,是为巴库建都之始。

蒙古入侵给希尔凡造成巨大破坏。1235年,希尔凡王国被迫向蒙古称臣。1380-1405年,希尔凡沙阿又俯首于跛子帖木儿大帝的统治。

(三)希尔凡王国的独立。

1405年,希尔凡国王易卜拉欣一世(Ibrahim I,1382-1418年在位)利用帖木儿死后的混乱宣布独立。1412年,他被黑羊王朝击败并被俘,后获释。

他的儿子哈利勒一世(Halil I,1418-1465年在位)成为希尔凡王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君主,于1460年击败了什叶派入侵,杀死了萨法维家族领袖谢赫·朱奈德(Sheikh Junayd)。

然而,这一胜利招来了萨法维家族和整个什叶派对希尔凡王国的深仇大恨。

(四)希尔凡王国灭亡。

1502年,萨法维家族推翻白羊王朝,实现了波斯人的复兴,建立了伊朗历史上重要的萨法维王朝,波斯人恢复了对伊朗的统治。

新伊朗帝国首任皇帝就是谢赫·朱奈德的孙子伊斯迈尔一世(Ismail I,1502-1524在位)。伊斯迈尔一世为爷爷报仇,甫一登基就大举入侵希尔凡,大败敌军,杀死了希尔凡王法鲁克·亚萨尔(Farrukh Yassar)全家,刨了希尔凡历代王陵,勒令希尔凡人改宗什叶派(原为逊尼派)。

1538年,伊朗正式废除希尔凡王国,改派萨法维家族人员管理希尔凡。从此,阿塞拜疆全境为伊朗统治。

八、16-18世纪伊朗统治下的阿塞拜疆

(一)萨法维王朝与突厥人的关系。

伊朗萨法维王朝虽然是波斯人的王朝,但与突厥人有很深的渊源,其主要武力依托之一就是土库曼人(Turkomans,即乌古斯人)什叶派组成的克孜勒巴什(Qizilbash,又译奇兹尔巴什)武装团体。这一团体忠于什叶派信仰、忠于萨法维家族,为他们赴汤蹈火,甚至可以远赴君士坦丁堡行刺土耳其苏丹。

由于他们的忠诚,加上会说突厥语,萨法维王朝最初的皇帝伊斯迈尔一世(1502-1524在位)和塔马斯普一世(Tahmasp I,1524-1576在位)任命克孜勒巴什的高级将领出任阿塞拜疆地区要职。他们的使命是将逊尼派为主的地区转变为什叶派地区。靠着传教、屠杀、征税、不公正审判等种种手段,阿塞拜疆人最终被迫变成了以什叶派为主要信仰的族群。

阿塞拜疆共和国

(二)土耳其与伊朗争夺阿塞拜疆。

逊尼派受到迫害,向同样信仰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求助。1580年,土军趁伊朗内乱攻占阿塞拜疆。但伊朗皇帝阿巴斯一世(Abbas I,1587-1629在位)整军经武,卧薪尝胆,成功发动反攻,于1587年左右收复阿塞拜疆。

之后,阿巴斯一世大量任用波斯人取代突厥人担任官吏,削弱克孜勒巴什的权力,还把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切尔克斯人迁移到阿塞拜疆地区,以巩固统治。

(三)18世纪中叶伊朗内乱期间的阿塞拜疆。

1722年,萨法维王朝陷入内乱,奥斯曼帝国趁机出兵,再次占领阿塞拜疆。

1736年,有突厥血统的伊朗军事家纳迪尔(Nadir)废黜萨法维王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阿夫沙尔(Afshar)王朝。阿夫沙尔王朝击败奥斯曼帝国,夺回了阿塞拜疆地区。1747年,纳迪尔沙被部下暗杀,伊朗再度陷入内乱。

1747-1789年,伊朗内乱期间,今阿塞拜疆地区原有的封建贵族纷纷独立,自称汗。今阿塞拜疆境内存在着希尔凡汗国、卡拉巴赫汗国、占贾汗国等国家,自相残杀。

1789年,恺加(Qajar)王朝(1789-1925)重新统一伊朗,这些阿塞拜疆诸汗国都被纳入恺加王朝统治范围。

九、俄罗斯与伊朗争夺阿塞拜疆

(一)伊朗恺加王朝夺回高加索的尝试。

1795-1797年,恺加王朝开国皇帝阿迦·穆罕默德汗(Agha Muhammad Khan)挥师进入外高加索,企图恢复对格鲁吉亚的统治。与格鲁吉亚同信东正教的俄罗斯帝国出兵“帮助”格鲁吉亚。

双方还未开战,阿迦·穆罕默德汗就被部下刺杀,伊朗被迫撤军。

1801年,俄国吞并格鲁吉亚,并将兵锋指向了阿塞拜疆地区。

1801年俄罗斯吞并格鲁吉亚,标志着俄国的势力越过了传统的欧亚分界线——大高加索山脉,正式踏入外高加索。

(二)第一次战争:俄国占领阿塞拜疆东部。

阿迦·穆罕默德沙被暗杀后,他的侄儿、伊朗皇帝法特·阿里(Fath-Ali Shah Qajar,1797-1834在位)向俄国提出收回格鲁吉亚的要求。但是,俄国不仅不同意,反而出兵挑衅伊朗。

1803年,俄军司令巴维尔·齐齐亚诺夫(Павел Дмитриевич Цицианов,1754-1806)出兵占领占贾汗国,开启了俄国吞并阿塞拜疆的进程。

1804年,伊朗对俄国开战。

阿塞拜疆共和国

当时,俄国正陷入拿破仑战争带来的危机中。伊朗与法国结盟,拿破仑试图利用伊朗在南线牵制俄国,向伊朗提供武器。

(三)第二次战争:俄国征服阿塞拜疆西部。

1826-1828年,法特·阿里为收复失地而向俄国宣战,结果再次战败,被迫割让卡拉巴赫、纳希切万及今亚美尼亚全境给俄国。

至此,伊朗原有的外高加索领土全部丧失,俄国成为外高加索的新主人。而阿塞拜疆人,也就是伊朗突厥人,从此分居两国。

十、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阿塞拜疆

19世纪上半叶,俄国逐步废除了阿塞拜疆境内的所有汗国,阿塞拜疆各地由彼得堡当局直辖。

(一)阿塞拜疆现代化。

在俄国统治下,阿塞拜疆逐步现代化。1860年,巴库通电报。1880年通电话,开设国家银行分行。1884年,巴库至巴统(在今格鲁吉亚)铁路通车。

巴库因不处于地震带、重要的航运地位、丰富的石油储藏,日益成为环里海首要大都市。1859年,巴库第一座炼油厂落成。1863年建成了煤油厂。到1888年,巴库市已经拥有54家石油公司,大多数都归俄罗斯人和亚美尼亚人所有,还有像诺贝尔(就是诺贝尔奖创始人)这样的外国人,本地阿塞拜疆人的产业却很少。巴库市人口从19世纪初的1万人增长到1900年的25万。

(二)阿塞拜疆民族主义思想形成。

工商业飞速发展和阿塞拜疆人受俄罗斯、亚美尼亚人直接或间接压迫的社会现实,促成了阿塞拜疆民族主义思想形成。

这一时期,尽管沙俄仍将阿塞拜疆人称为“鞑靼人”,但当地知识分子开始逐渐使用“阿塞拜疆”或“阿塞尔人”(Azeri)作为自称。

知识分子哈桑·贝伊·扎尔达比(Hassan Bey Zardabi,1842-1907)于1875年出版了第一份阿塞拜疆语报纸《庄稼汉报》,宣传民族主义,后该报于1877年被查封。米尔扎·法塔利·阿洪多夫(Mirza Fatali Akhundov,1812-1878)改革阿塞拜疆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写语言,成为今天阿塞拜疆文的前身。他还大力宣扬无神论,批判伊斯兰教。贾利勒·穆罕默德古利扎德(Jalil Mommadgulizadeh,1869-1932)主张妇女解放,创办了阿塞拜疆首部妇女杂志。纳里曼·纳里曼诺夫(Nariman Narimanov,1870-1925)将俄语文学作品译为阿塞拜疆语,并亲自创作阿语小说,参与革命运动。

(三)巴库工人阶级实力壮大。

与此同时,与工业发展伴生的工人阶级实力日益壮大。

1904-1905年,由于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利,俄国全境爆发革命,阿塞拜疆也发生了总罢工。布尔什维克等政党借机在阿塞拜疆扎下根来。

(四)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民族仇杀。

为转移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沙皇政府有意挑起亚美尼亚人与穆斯林间的矛盾。1905年2月,巴库的几个穆斯林男孩和店主被亚美尼亚人杀死,引发两族激烈暴力冲突,据沙皇当局统计,共有205名亚美尼亚人和111名鞑靼人(阿塞拜疆人)被杀,121名亚美尼亚人和128名鞑靼人受伤。

此外,5月在纳希切万、8月在舒沙、11月在伊丽莎白堡(今占贾)都发生种族冲突。总共有3000-10000人遭杀害,阿塞拜疆人死亡数更高。

残酷的种族冲突至今仍是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个民族的一大心结。

十一、俄罗斯帝国的覆灭,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与巴库无产阶级政权

(一)阿塞拜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成立。

1911年,阿塞拜疆泛伊斯兰主义政党“穆萨瓦特”(Musavat)党(意为“平等党”)在巴库成立,其领导人是穆罕默德·阿明·拉苏尔扎德(Mammed Amin Rasulzade,1884-1955)。

穆萨瓦特党主张泛伊斯兰主义,要求所有穆斯林国家的独立。该党吸引了大批阿塞拜疆上层穆斯林知识分子加入,后来也在民众中吸收支持者。

阿塞拜疆是阿塞拜疆共和国,简称阿塞拜疆,国名意为“火的国家”。阿塞拜疆位于外高加索的东南部,东临里海,南邻伊朗,北靠俄罗斯,东部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隔里海相望,西接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湖岸线长456千米,其西南部的。

起初,该党秘密行事,只发行公开刊物。1917年二月革命后,帝国灭亡,俄罗斯民主共和国成立,开放党禁,实行民主,穆萨瓦特登记为合法政党。

6月,穆萨瓦特党同另一个阿塞拜疆民族主义政党“突厥联邦主义党”合并,又增添了泛突厥主义色彩,成为阿塞拜疆主流政党。

同期,阿塞拜疆还有保守的“伊蒂哈德”(Itihad)等民族主义政党出现。

(二)巴库无产阶级政权成立。

与此同时,随着沙皇倒台,俄国并存着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两个政权。

阿塞拜疆全称阿塞拜疆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Azerbaijan),位于外高加索东部,面积8.66万平方公里(与我国重庆市大小相当),行政上划分为66个区、12个市,其中7区1市位于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2021年人口1012万(约为我国重庆。

在原有的资产阶级“巴库市杜马”之外,无产阶级政权“巴库苏维埃”也于1917年11月13日(俄历10月31日)成立,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左翼社会革命党和亚美尼亚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达什纳克楚琼”参加。这些政党主要在俄罗斯、亚美尼亚、犹太等民族中发展成员。共产党也吸引了许多巴库的阿塞拜疆族石油工人加入。

(三)外高加索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权结成联邦,脱离俄国。

彼得格勒十月革命和制宪会议解散后,外高三族(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于1918年2月组建“外高加索国会”(俄语Закавказский Сейм),准备退出俄国。

国会中三族代表性政党各有一定席位,其中格鲁吉亚孟什维克32席,阿塞拜疆“穆萨瓦特”30席,亚美尼亚“达什纳克楚琼”27席,共125席。

1918年4月22日(俄历9日),外高国会宣布“外高加索联邦”成立,脱离俄国统治。

(四)巴库无产阶级政权反对脱离俄国,与外高联邦开展斗争。

对此,巴库苏维埃表示坚决反对,他们拥护莫斯科的苏俄政权。

在莫斯科支持下,巴库苏维埃发动无产阶级武装斗争,于1918年3月控制了巴库市,下令实行“紧急状态”,解散代表临时政府的巴库市杜马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封闭一切“资产阶级报刊”,从而建立了巴库公社(俄:Бакинская Коммуна),掌握了巴库权力,成为外高加索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巴库公社苏维埃由85名社会革命党和左翼社革党、48名布尔什维克、36名“达什纳克楚琼”、18名穆斯林和13名孟什维克组成,领袖是号称“高加索列宁”的亚美尼亚族人斯捷潘·绍米扬(俄:Степан Шаумян,1878-1918)和格鲁吉亚族人普罗科菲·贾帕里泽(俄:Прокофий Апрасионович Джапаридзе,1880-1918)。

可见,在这个政权中,阿塞拜疆人所占的比例很小,而且领导权不在他们手中。

外高联邦追求独立,巴库苏维埃主张留在俄国,两方都对声索阿塞拜疆主权,可谓势不两立。1918年3月,苏俄与德、土停战,俄国内战随之爆发。同时,根据停战协定,德国向格鲁吉亚进军,土耳其入侵西亚美尼亚,要求接收苏俄割让的领土。

(五)外高联邦解体,阿塞拜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政权的内战

1918年3月,巴库苏维埃与阿塞拜疆民族主义者爆发激烈冲突,巴库市内的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甚至连持反共立场的俄罗斯族都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与阿塞拜疆人敌对。

为报复此前土耳其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绍米扬下令对阿塞拜疆人进行攻击。阿塞拜疆将这一历史事件称为“三月大屠杀”。

不过,当时有许多阿塞拜疆工人是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的,因此这一事件种族色彩并没有阿官方宣传的那么浓厚。

之后,亚美尼亚境内也出现针对阿塞拜疆人的屠杀,8万穆斯林沦为难民。

1918年5月26日,矛盾重重的外高联邦最终解体,分裂为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

5月28日,阿塞拜疆国民议会(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совет Азербайджана)宣告“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成立,定都巴库。

这是阿塞拜疆第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伊斯兰世界第一个共和国。但由于巴库被巴库公社控制,共和国实际首都设在占贾。

穆萨瓦特党主席穆罕默德·阿明·拉苏尔扎德成为该国领导人。

随着俄国内战的进行,到1918年中,巴库公社的处境已十分艰难:

北面,北高加索的邓尼金白军切断了巴库与莫斯科的联系;

西面,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在土耳其支持下向巴库进军;

南面,英军进驻伊朗安萨里港,威胁巴库公社南翼;

内部,阿塞拜疆族厌恶由亚美尼亚人主导的公社苏维埃;孟什维克、“达什纳克楚琼”、右翼社会革命党等政党在苏维埃内部拆布尔什维克的台。

(六)英国和土耳其干涉阿塞拜疆内战

1918年7月25日,孟、达、右社三党在苏维埃内部投票,决定邀请英军干涉阿塞拜疆内战,保卫巴库。这是因为当时一战尚未结束,英国和土耳其还处于敌对状态,英国可以帮助巴库的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俄罗斯族抵御穆斯林的进攻。

对此,布尔什维克坚决反对,愤而退出公社,巴库公社垮台。

26日,由孟、达、右社三党主导的“中里海独裁政府”(俄:Диктатура Центрокаспия)成立,取代巴库公社。英国邓斯特维尔(Lionel Dunsterville)少将率1000人进驻巴库,以防御布尔什维克和德、土军队。

但土军人多势众,邓斯特维尔被土耳其击败,被迫于9月14日撤退到伊朗境内。

土耳其占领巴库,存在不到两个月的“中里海独裁政府”崩溃,原苏维埃领导大多被杀。

在土耳其支持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迁都巴库。

土军在巴库对亚美尼亚人进行了大屠杀,以报复“三月大屠杀”,死者约1-2万。居住在卡拉巴赫的亚美尼亚人拒绝加入阿塞拜疆,成立了自己的政府和军队,以游击战形式抵抗阿、土军进攻。

土耳其的占领只持续了两个月。1918年10月30日,土与协约国停战。11月16日,土军撤出阿塞拜疆,阿塞拜疆再次被驻伊朗英军控制。出于遏制苏俄的目的,英国支持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继续统治。

azerbaijan是阿塞拜疆共和国。阿塞拜疆共和国,简称阿塞拜疆,国名意为“火的国家”。位于外高加索的东南部,东临里海,南邻伊朗,北靠俄罗斯,东部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隔里海相望。阿塞拜疆境内50%的面积为山脉,40%为低地。

同期,苏俄还在穆甘、纳希切万等地扶持苏维埃政权,但都没有存在很久。

十二、苏俄占领阿塞拜疆

1920年,就在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仍在为占领卡拉巴赫、控制国内亚美尼亚聚居区而与亚美尼亚激烈交战时,苏俄已逐渐走出国内战争阴影。

苏俄局势基本稳定后,4月27日,红军第11军攻入阿塞拜疆。28日,红军占领巴库,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垮台。这个阿塞拜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权仅存在了两年。

红军的进攻几乎没有遭到抵抗,这让苏俄自身都感到十分惊讶。

同日,俄共(布)领导的阿塞拜疆临时革命委员会(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ий Временный Революционный Комитет)成立,接管了阿塞拜疆政权。不久,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о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宣告成立。

十三、苏联时代的阿塞拜疆

1922年12月30日,阿塞拜疆作为外高加索联邦一部分加入苏联。

阿塞拜疆共和国,简称阿塞拜疆,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的外高加索东南部。境内50%的面积为山脉,40%为低地,海岸线长456公里。气候呈多样化特征,大部分地区全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阿普歇伦半岛和里。

在苏联的强势领导下,卡拉巴赫、纳希切万、赞格祖尔等阿亚争议领土都被划归阿塞拜疆。这是苏联与土耳其妥协的一部分。为了照顾卡拉巴赫的亚美尼亚人,苏联又在阿塞拜疆境内设立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这些安排给解体后的阿亚冲突埋下了祸根。

1936年,外高联邦重新分为三国,阿塞拜疆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时代的阿塞拜疆因丰富的石油储藏,成为全联盟较富裕的地区,为卫国战争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源,而且是除俄罗斯外仅有的不需要联盟财政支持的加盟共和国。卫国战争期间,数万阿塞拜疆人参加红军。阿塞拜疆也经历了大清洗、赫鲁晓夫改革等一系列事件。

1941年9月,为防止伊朗倒向德国,苏、英军联合占领伊朗,伊朗西北部阿塞拜疆人聚居区被苏联控制。

1945年9月,苏联扶持以皮舍瓦里(Sayyed Jafar Pishevari,1893-1947)为首的阿塞拜疆民主党,在伊朗西北部建立了“阿塞拜疆人民政府”,定都大不里士。这是继阿塞拜疆之后,又一个阿塞拜疆人国家。苏联企图借此控制里海南岸。

但由于美、英的压力,苏联于1946年11月撤回了对“阿塞拜疆人民政府”的支持,里海南岸重归伊朗。

十四、阿塞拜疆脱离苏联

苏联后期,阿塞拜疆民族主义逐步抬头。

1969年,盖达尔·阿利耶夫(Heydar Alirzaoglu Aliyev,1923-2003)出任苏共阿塞拜疆第一书记,将共和国精英领导层几乎都换成了阿塞拜疆族。1982-1987年,阿利耶夫进入中央政治局,但在1987年被戈尔巴乔夫罢免。

1988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因纳卡问题爆发冲突,被苏军弹压。

1990年1月,阿塞拜疆爆发民族动乱,民族主义者杀害了数十名居住在巴库的亚美尼亚人,一些人涌向伊朗,要求与伊朗阿塞拜疆地区合并。“阿塞拜疆人民阵线”要求夺权,并在一些乡镇驱逐了苏共的干部。

1月19-20日,苏联宣布在阿塞拜疆实行紧急状态,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指挥苏军镇压了民族主义暴乱分子,造成147人死亡、约800人受伤。

事件后,苏联更换了阿塞拜疆主要负责人。1月25日,阿亚兹·穆塔利博夫(Ayaz Mutallibov,1938-)当选苏共阿塞拜疆第一书记。5月19日,穆塔利博夫当选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任总统。7月入选苏共中央政治局。

然而,苏军的镇压仅仅暂时压制了民族主义。随着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独立的承认,阿塞拜疆民族主义运动再次迎来高潮。为保住自己的地位,穆塔利博夫迎合民族主义,于1990年12月发布主权宣言,宣布阿塞拜疆主权至高无上,改“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阿塞拜疆共和国”。

1991年3月17日,阿塞拜疆参加保留苏联公投,94%的投票者赞成保留苏联。

但是,八一九事件后,苏联的解体已不可挽回。9月14日,阿共解散。10月18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12月21日,穆塔利博夫在《阿拉木图宣言》上签字,阿塞拜疆加入独联体。

十五、独立的阿塞拜疆

(一)穆塔利博夫总统。

阿塞拜疆独立后,穆塔利博夫成为首任总统。

1992年2月26日,霍贾利发生针对阿塞拜疆人的屠杀,据阿政府称,613名阿塞拜疆平民被亚美尼亚军队和俄366步兵团杀害。

由于穆塔利博夫拒绝建立一支正规军与亚美尼亚作战,他遭到阿塞拜疆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对。1992年3月6日,穆塔利博夫被迫辞职。

此后,5月14日,主要由前共产党人组成的阿塞拜疆最高苏维埃审理了霍贾利案,宣布穆塔利博夫无罪并恢复其总统职权。

“阿塞拜疆人民阵线”怒不可遏,于15日发动政变,推翻穆塔利博夫政权,穆逃往莫斯科。

(二)埃利奇贝伊总统。

阿塞拜疆人民阵线夺权后,推举阿布法兹·埃利奇贝伊(Abulfaz Elichbey,1938-2000)为第二任总统。

埃利奇贝伊是苏联时代的持不同政见者,也是一个亲土耳其、反伊朗、企图将伊朗阿塞拜疆地区并入阿塞拜疆的狂热民族主义分子。他的竞选口号是“突厥、伊斯兰、现代化”。

当选总统后,他与俄国谈判,让俄军撤出阿塞拜疆、解散外高加索军区,并接收了一部分俄军装备,用它们武装阿塞拜疆军队,去纳卡打亚美尼亚。

然而,新生的阿军战斗力很弱,缺乏指挥能力和作战意志,被亚美尼亚打得一败涂地。

1993年6月,占贾前线的阿军爆发兵变,叛军攻至巴库郊区20公里处,埃利奇贝伊无力抵抗,不得不任命早在苏联时代就当过共和国第一书记、现任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总统的盖达尔·阿利耶夫为总理。

当月17日,埃利奇别伊秘密逃往故乡纳希切万的凯来基市。18日,议会才发现总统不见了,于是选举阿利耶夫为议长,代行总统职权。27-29日,阿利耶夫与叛军谈判,解决了政治危机。10月,阿利耶夫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三)老阿利耶夫总统。

盖达尔·阿利耶夫(下图)上任后,1994年10月,再次遭遇政变。阿果断镇压,从而巩固了自身的权力。

2003年10月,阿利耶夫因病不再参加总统选举,让他的儿子伊利哈姆·阿利耶夫接班。不久,盖达尔去世。这种父子相传的权力交接,在沙俄灭亡后的原苏联领土上还是第一例。

(四)小阿利耶夫总统。

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下图)从2003年担任总统至今,延续其父路线,发展石油经济,改善民生,实行平衡的外交路线,主张“温和伊斯兰”。同时,坚定主张阿塞拜疆对纳卡地区的主权。

2020年9月,阿塞拜疆在土耳其支持下发动对纳卡的进攻,依靠相对先进的无人机,阿军节节胜利。

11月,在俄国、土耳其的强势干预下,在战场上惨败的亚美尼亚被迫同阿塞拜疆签署停战协定,阿塞拜疆收复纳卡地区。这是小阿利耶夫担任总统17年来最高光的时刻。

现在,小阿利耶夫在国内拥有空前的威望,但同时他也将俄军和土军引入了纳卡地区。前景如何,仍需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ilanse@126.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