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旅游 > 黑龙江旅游

中国齐齐哈尔地名由来和含义


齐齐哈尔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地域文化异彩纷呈的北疆重镇。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齐齐哈尔城以来,相关的历史文献中关于齐齐哈尔地名的记载逐渐增多。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详实的考证工作,长期以来,对于“齐齐哈尔”这个城市地名的由来及其含义的解释众说纷纭:有蒙语“吉答”,草原之意;满语“齐齐喀喇”,鸟的栖息地之意;达斡尔语“齐齐哈日”,天然牧场之意等说法。文章就历史文献中有关“齐齐哈尔”和“卜奎(魁)”地名的相关记载作系统的梳理,对齐齐哈尔地名的由来及其含义的解释进行梳理和综述。

关键词:齐齐哈尔;卜奎(魁);地名综述

中国齐齐哈尔

齐齐哈尔市的地理环境与建置

沿革

齐齐哈尔是中国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省辖地级市,是经国务院批准具有独立立法权的城市,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商贸和交通的中心,为黑龙江省西部重要城市。全市辖七个区、一个市、八个县,面积43000平方公里。齐齐哈尔市辖区地处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地界,东临大庆市和绥化市,南接吉林省白城市,西靠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北与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接壤,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西端;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盛京通志》载:齐齐哈尔“钜野为襟,长江为带;近怀属国,远抚边羌;扼四达之要冲,为诸城之都会。”

据考古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先民在今齐齐哈尔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沿嫩江两岸而居,靠渔猎为生。据不完全统计,齐齐哈尔全境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百余处,其中以分布在嫩江中下游大小沙丘、洼地、沼泽和湖泊的昂昂溪文化遗址最为著名。

今齐齐哈尔市区辖境在先秦时期属索离国;两汉时为夫余国北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属鲜卑和豆莫娄地;唐代在此设立室韦都督府管辖;辽代疆域辽阔,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皆为其辖境,今齐齐哈尔地区属上京路、东京路管辖;金朝齐齐哈尔为上京路所辖的肇州北境、蒲裕路西南境,齐齐哈尔市境内金代古城遗址,有克东县金城乡的蒲峪路故城、梅里斯区雅尔塞乡的哈拉古城,且被称为“中国第二长城”的金界壕遗址,自东北向西南分布于齐齐哈尔市下辖的甘南、碾子山、龙江等嫩江右岸地区。

继辽、金之后的元朝在现今嫩江流域设置行省,今齐齐哈尔地方属辽阳行中书省所辖的开元路和水达达路;明朝在齐齐哈尔及周边建立了军事卫所,齐齐哈尔地方先属大宁都指挥使司,后属奴儿干都司管辖。清初,齐齐哈尔地区属盛京内务府管辖,后归属宁古塔将军。顺治初年(1644年左右),清廷在齐齐哈尔设索伦总管,原址于今梅里斯齐齐哈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齐齐哈尔驻防八旗兵,受黑龙江将军和齐齐哈尔副都统节制;同年,齐齐哈尔亦设立火器营,隶属黑龙江将军衙门,负责储存火器和对八旗兵进行火器训练,营址初设于今嫩江西岸的齐齐哈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于嫩江东岸设卜奎驿站。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廷准奏在卜奎站建齐齐哈尔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墨尔根副都统移驻齐齐哈尔。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移驻齐齐哈尔城。自此,齐齐哈尔成为有清一代黑龙江地区的首府之地。直至清末,黑龙江将军衙门与齐齐哈尔副都统衙门合署管辖齐齐哈尔地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省城设黑龙江分巡道及其所属的黑水厅,管辖齐齐哈尔。次年,裁撤齐齐哈尔副都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废黑龙江将军,建黑龙江行省,黑水厅改为龙江府,齐齐哈尔由省垣巡警局和龙江府管辖。

民国十三年(1924年),成立省城市政公所。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设省城兼商埠市政局,直隶于省政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齐齐哈尔,设置伪满龙江省,齐齐哈尔仍为省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伪满洲国政府成立齐齐哈尔市公署,隶属伪满龙江省公署,此为齐齐哈尔设市制之始。民国二十四年(1945年),东北解放,十一月,齐齐哈尔市民主政府成立。自东北解放至1954年黑龙江、松江两省合并前,齐齐哈尔市先后为嫩江省、黑嫩省、黑龙江省会所在地。

历史文献中关于“齐齐哈尔”与

“卜奎(魁)”地名记载的综述

齐齐哈尔一名源自与齐齐哈尔市区中隔嫩江相望的齐齐哈屯,齐齐哈尔原名为“齐齐哈喇”“齐齐哈尔”;康熙年间在卜奎驿站地方修筑的齐齐哈尔城,其内城(木城)的大体位于今齐齐哈尔市区卜奎大街北段与中华西路交汇之地,清代黑龙江将军府自墨尔根移来,其官署衙门亦设在此地;留存至今的地名“卜奎”亦说明了齐齐哈尔与卜奎地名有着难分难解的因缘关系。

有清一代,统治阶级曾多次大兴文字狱,其间有众多的文人志士被流放至东北地方,历史上称其为“流人”,其中就有大概在康熙末年遭贬谪到达今齐齐哈尔的方式济,他在闲暇时间,依据个人察访所得,著成了有关齐齐哈尔乃至黑龙江地区的地方史志,即《龙沙纪略》。其第一节《方隅》载:“卜魁,站名(土人谓驿为站),在新城之北八百里,距七站。或曰大力人为布库,曾有布库居此,故名。今曰卜魁,误也。或曰有达呼哩人,名卜魁,耕于此;或曰元置军民万户府五;一曰布固江,今卜魁枕脑温江,而布固江未知所在。旧站去城十五里,地名齐齐哈喇,立城后,移站于城。城因站名,官书皆称之。”

这段文字有如下几层含义:首先,交代清楚了卜魁站的位置,其距离新城之远近;其次讲到卜魁的名称由来,有“大力人布库”“达呼哩人”(一般来说,“达呼哩”为辽代的“达虎鲁部”的同音异写,即今天的达斡尔族)、“元置军民万户府五”和“布固江”的说法。脑温江即今嫩江。方氏探求卜魁得名之源,在这里也只是收集诸家之说,未曾得解。

方氏所述,“旧站去城十五里,地名齐齐哈喇,立城后,移站于城”。何为旧站,名曰齐齐哈喇。旧站是相对于卜魁站而言之前所立的驿站吗?此处不甚明晰。齐齐哈喇与现今齐齐哈尔之名有何关联,有待更细致的考证研究。最后,“城因站名,官书皆称之”。

另据杨优臣先生主编的《齐齐哈尔建城史研究论集:纪念建城320周年》一书中收录的多篇文章的叙述观点来看,今嫩江西岸与齐齐哈尔市隔江相望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齐齐哈村,即是清初年间,由迁徙至此的达斡尔等索伦部人建造的村屯之一。清廷为控制和管辖这一带的人口和地域,于此屯设立索伦总管,直属于理藩院,亦称齐齐哈尔总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总管玛布岱等咨文理藩院,申请筑城而居,效命皇上,守土安疆。理藩院予以复文,提出有关筑城具体而又实际的问题,也没有明确可否筑城,未曾上奏康熙皇帝。康熙二十八年(1698年),由于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起的叛乱,波及到齐齐哈尔这一地区,人民的安定生活受到影响。于是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与玛布岱总管又一次上书朝廷,再次报请筑城披甲,以卫地方。在朝廷未做答复之前,康熙三十年(1691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进京请敕,奏请筑城。奉旨:“著不误农时,乘闲筑城,钦此。”之后,“传旨于总管等,一同详察地方,于嫩江东岸卜奎驿站地方丈量筑城处所,以达斡尔等人力动工修筑,至种田季节后,宣布来年竣工,将力夫遣回该村。据此,另行筑城勿庸议”。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撰修的三十六卷本《钦定皇朝通典》,《职官十四》载:

“黑龙江将军一人掌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均齐政刑,修举武备,绥徕部族,控制东陲,副都统三人,各守分地,以赞其治,初康熙二十二年,始置黑龙江将军及副都统,二十九年移黑龙江将军驻墨尔根,三十八年复移驻齐齐哈尔城,齐齐哈尔副都统康熙三十七年自墨尔根移置,墨尔根副都统康熙四十九年置,黑龙江副都统康熙二十二年置。······凡黑龙江驻防之地自将军所治齐齐哈尔外,其所属各处曰,墨尔根与黑龙江齐齐哈尔各置水师营,曰呼伦贝尔、曰呼兰城、曰布特哈、曰博尔多,皆设兵驻守。”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奉敕撰修的《钦定盛京通志》,共一百三十卷,体裁精密,考证详明。其中卷一百八《杂志》中:

“墨尔根,布克依,站名,在新城之北八百里,距七站。或曰大力人为布库,曽有布库居此,故名。今曰布魁,误也。或曰有达瑚哩人,名布克依,耕于此;或曰元置军民万户府五;一曰布呼江,今布克依枕嫩江南,布呼江未知所在。旧站去城十五里,地名齐齐哈尔,立城后移站于城,城因站名,官文书皆称之。”

这段记录,大体上与《龙沙纪略》相差无几,但部分文字也有不同。此段中的“布克依”,在《龙沙纪略》原文中作“卜魁”;“地名齐齐哈尔”在《龙沙纪略》中作“地名齐齐哈喇”。

成书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西清所撰的地方志《黑龙江外记》中载:

“齐齐哈尔,屯名,在今城西南十余里,城所在号卜奎。相传始筑城议在齐齐哈尔,即以中隔嫩江不便,改今地。故齐齐哈尔虽以名城,而卜奎实通称。‘卜奎’,方言也。国语‘奎’作克伊切,有音无字,因以奎代,亦作‘魁’,或作‘博克西’,误。至谓力大善扑为布库,有布库居此,故名卜奎,又有解卜奎为江名,达呼尔名者,皆附会。俗或以为不灰,愈诞妄。”

道光年间,被流放至齐齐哈尔的英和,经过踏查、寻访当地的地理风俗,著有《卜魁纪略》一书。这部书篇幅简短,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所述内容全面,是一部关于齐齐哈尔乃至黑龙江地方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康熙三十年,于嫩江东卜魁村筑城,邻近齐齐哈尔村,即以为名,以总管玛布岱,授副都统衔,暂守此城。打牲之索伦、达呼尔,皆属将军管辖。三十七年移墨尔根副都统,驻齐齐哈尔城。三十八年复移将军驻扎。”

“即以为名”,看似有理,但太过简单,细究后,应如《龙沙纪略》中所言“官书皆称之”,建城之后沿用索伦总管之名,更符合世事常理。

光绪九年(1883年),曹廷杰被清廷派到吉林珲春,办理边务文案。其利用工作之便,到吉林、奉天、黑龙江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并参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费时两年著成《东北边防辑要》,该书分上、下两卷,下卷“黑龙江险要”篇,篇首曹氏按语:齐齐哈尔城,亦作卜魁之名。原文如下:何愿船黑龙江省形胜论曰(廷杰谨案:省即齐齐哈尔城,亦名布魁也)。

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黑龙江将军的恭镗邀请徐宗亮为幕僚赴黑龙江。徐氏历时三年,依据考察见闻所录,著成记述黑龙江地区历史地理著作《黑龙江述略》六卷。卷二《建置》开篇即言:“齐齐哈尔本旧站名,距今城十五里,站移今城,名亦因之。一名卜魁。”

徐氏的这部书重点及宗旨为守卫边疆,述安内攘外之道,故而对地名考证不足,只是沿袭前人。这里讲的“齐齐哈尔本旧站名”,与前人方式济的记述作比较,可见徐氏显然是将“齐齐哈尔”与方氏《龙沙纪略》中的“齐齐哈喇”等量齐观了。而移城因名的说法,尚待细究。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赵尔巽历时十四年主编而成的《清史稿》,其卷五十七《志三十二·地理四》中载:“龙江府:冲,繁,疲,难。巡抚,民政、提学、提法司驻。即齐齐哈尔。旧曰卜魁。明,朵颜卫地。光绪三十一年,设黑水厅。三十四年改置府,为黑龙江省治。”

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以《黑龙江报》千号增刊的名义,由魏毓兰编辑、出版的方志笔记《龙城旧闻》。其书卷一《沿革大要》中有:“齐齐哈尔城因省会所在,或直曰龙城,谓黑龙江省城也······清康熙间筑城垣,置将军,屯劲旅,遂以齐齐哈尔为省会,与吉林、奉天鼎足而三,屹然重镇,称东北保障焉。”这则文献记载提到齐齐哈尔城为黑龙江省会的“龙城”之谓,康熙年间由始筑城,之后即作为保卫东北疆域的一方重镇。

在《建置始末》有如下记述:“齐齐哈尔,清初达呼尔、锡伯、封勒察诸部弋猎游牧之地。康熙二十三年,因征罗刹于嫩江西岸,去今城十五里之齐齐哈尔屯设火器营,参领驻守。三十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同宁古塔将军佟宝议建木城于齐齐哈尔,及伯都讷以树声援,寻以齐齐哈尔与墨尔根中隔嫩江不便,改今卜魁地,仍以齐齐哈尔名城,官文书皆称之。缘卜基之始,名已入奏,难追改也。惟土人习称卜魁,至今犹尔。是年,赏打牲总管玛布岱副都统衔暂守,旋,额设城守尉。三十七年,裁城守尉。移墨尔根副都统来镇。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亦自墨尔根来,移驻齐齐哈尔。光绪三十一年,裁副都统。三十三年,裁将军,设黑龙江巡抚,改行省。”

中国齐齐哈尔

魏氏此番论述较为详实,但是其中部分内容有待商榷,“寻以齐齐哈尔与墨尔根中隔嫩江不便,改今卜魁地”,此段与西清所撰《黑龙江外记》中的“相传始筑城议在齐齐哈尔,即以中隔嫩江不便,改今地”的记述,似有雷同,但细观之,二人所述内容在地理方位上来看,墨尔根(今嫩江县)跟齐齐哈尔差得远了,不在同一地方;而“中隔嫩江”的表述,卜魁之地与墨尔根均于嫩江左岸,齐齐哈尔于嫩江右岸,与卜奎隔江相望;如是观之,车马交通确实方便。但是就建城选址而言,依笔者前文所述,并无改动。

民国二十二年,由万福麟监修的《黑龙江志稿》卷二《地理志》“龙江县”条目有云:“县附省治,地临嫩江,旧名卜魁(一作卜奎),亦称齐齐哈尔。清光绪三十一年置黑水厅,宣统元年改龙江府,民国二年改县。”这则史料也提到了齐齐哈尔的名称说法,指明“卜魁”是齐齐哈尔原来的名称。

综合上述,齐齐哈尔一名乃是今于嫩江西岸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齐齐哈屯的旧称,清廷曾在齐齐哈屯设立了索伦总管,管辖地方事务,康熙三十年在卜奎驿站地方筑城之后,索伦总管副都统衔在此驻守,继而墨尔根副都统、黑龙江将军衙门亦移驻到此,此后齐齐哈尔遂成为清代的北方军事重镇和黑龙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齐齐哈尔这一地名由此多见于官书记载和各家著述中,而卜奎(魁)乃是齐齐哈尔城的建城地方所在,作为齐齐哈尔的一个别名延用至今。

齐齐哈尔”与“卜奎(魁)”地名含义解释综述

笔者于“中国龙志网”地市简介齐齐哈尔市条目中查得,其市名由来:“契丹人建辽时,有济沁哨卡之名,‘齐齐’是济沁的谐音,由济沁河得名;‘哈尔’是‘哈日’,在古契丹语中有阻挡、防守之意,在军事上作为哨卡、哨所解释。一些文献上称金代齐齐哈尔‘庞葛’(女真语),元代蒙古称‘别茄尔’。清代是达斡尔语‘奇奇嘎热’、‘习气哈克’、‘奇察哈喱’或‘喜扎嘎日’谐音,以及满语‘哲陈嘎拉’的音转,其皆含有边疆、边境之意,或有天然牧场之说。”

这段文字内容丰富,首先是将“齐齐哈尔”一词作契丹语的解释,其次是齐齐哈尔地方于金代和元代时的称谓,最后讲到清代齐齐哈尔的达斡尔语表达和满语音转的不同含义解释。当然这种表述不够全面,但亦可作为一个引子,在以下行文中对齐齐哈尔地名含义的解释,依据前人研究的成果作一综合梳理和分析。

(一)蒙语,“草原”之意

由孙进己、冯永谦先生总纂的《东北历史地理》第十二编第三章的第三节齐齐哈尔副都统条目中有言:“齐齐哈尔一名元代已经出现。在由西详州(今农安县万金塔古城)到呼伦贝尔草原交通线上有一吉答站,它是一个交通枢纽站。······‘吉答’是‘齐齐哈尔’的省译。”

对此,王天姣认为:齐齐哈尔源于蒙语,元代在嫩江岸设吉答站,吉答是齐齐哈尔的快读。吉答、齐齐哈尔在契丹和蒙语中意为草原。齐齐哈尔地名比较确切的记载了齐齐哈尔地方,金称庞葛,元称吉答、清称卜奎亦称齐齐哈尔。庞葛为金代女真语的名称。卜奎始于清代卜奎驿站的满语名称。清代也称齐齐哈尔,原始地名均在嫩江西岸,曾在现在嫩江西岸的齐齐哈设过索奴总管,管辖打牲部。再者女真与满族为同一族系,同一语系。卜奎,为齐齐哈尔的满语地名,源于金代的女真语“庞葛”。满族是金代女真后裔,语言上有传承关系。引据《黑龙江志稿》:“庞葛即卜奎城,或作卜魁,今之齐齐哈尔。”

由于“庞葛”“卜奎”“齐齐哈尔”都是用汉字为女真语、满语和蒙古语标音,所以有音无义。“齐齐哈尔”为蒙语,源于元代的“吉答”“吉塔”(齐齐哈尔)驿站,在阿尔泰语系中为草原的意思。齐齐哈尔、吉答,都是“契丹”一词的音转。契丹、吉答、齐齐哈尔,都是“草原”,来自不同民族对草原的不同语言表达。

对于这样的解释,陈士平先生曾就庞葛、卜奎、吉塔和齐齐哈这四个历史地名做解析,指出庞葛、卜奎均来源于人名。庞葛之名是来源于女真人名,不过,卜奎之名是来源于清代的达斡尔族人名。卜奎这个词在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达斡尔,满族,锡伯语中是个通用词,都是“大力士或摔跤手”之意。

陈先生指出“庞”“卜”声韵发音不同,两名词族属不同,时代不同,语义不同,而且地理位置中隔嫩江,况年代相聚近五百年,不可能存在音转关系。吉塔驿站是元朝在黑龙江地区设立的驿站之一,其地理位置被确定为今龙江县境内的西南部,距今齐齐哈尔约140里。“吉塔”,蒙古语,“草原”的意思。文章最后说明齐齐哈是齐齐哈尔现代的简称。江东的齐齐哈尔沿用了江西的村名。齐齐哈尔是达斡尔语,不是蒙古语。达斡尔语对这个名的原始发音为“齐齐哈喇安勒”。由三个单词组成:齐齐达,语义为“陡峭的”;哈拉为氏族姓氏(义同哈拉古城);安勒,义为村屯;全称译成汉语就是“陡岗村里的人们”。元代的吉塔驿站在龙江县境内,其词由两个音素组成;而齐齐哈尔是由三个单词组成,与“吉塔”之名根本不存在音转关系。

(二)满语,即“大鸟”的意思

再者,早在清皇太极时期,上有明谕“朕闻国家承天创业,各有制度,个相沿袭,未有允其国语,反习他国语者。嗣后,我国官名及城邑名俱当易以满语”。清朝统治阶级稳固政权以后,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详查山海关以外府、州、县名称。凡无清语(国语、满语)名称者,具取地方之意,翻成清语上报核定,以资统一”。从而满语取代了其他民族的语言,“齐齐喀喇”音转为“齐齐哈尔”,为官方满语名称。

(三)达斡尔语,天然牧场之意

关于齐齐哈尔一词来源于达斡尔语的这种说法,杨优臣先生在其《“齐齐哈尔”和“卜奎”释义》一文中做了明确的解释。杨优臣先生曾组织过对今齐齐哈尔市下辖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齐齐哈村地理地貌的考察,得出齐齐哈村的名称,来源是达斡尔人对该地地貌特征的一种命名和称谓。

齐齐哈尔又称“卜奎(魁)”,多沿用于民间。卜奎城确是由达斡尔语来的。清初,达斡尔人由黑龙江北岸迁至嫩江两岸后,立族长宗屯于嫩江西岸高岗地,起名“齐齐哈喇安勒”。而卜奎屯立于江东,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此设立驿站,称卜奎站。当年,在达斡尔头人中确有名卜奎者,卜奎(也写作博克、卜魁、布枯)清初曾任佐领,索伦副总管。后来建齐齐哈尔城在卜奎站境内,故又称卜奎城。

清康熙初年,索伦总管卜奎(又称伯克、布枯、博克等,均为达斡尔族语汉译音)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一同率领官兵采伐木料、建造官兵及家居住房,当时卜奎的影响比别的总管要大,并且有自己的占地。由于他的存在和影响,按达斡尔族有以有名望的人名命地名的习惯,将他本人居住及管辖的村落命名为卜奎村。卜奎,达斡尔语为“摔跤能手或大力士”,表示尊称。可见,卜奎源于人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决定增设从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北经墨尔根(今嫩江县)至黑龙江(今瑗珲县)的驿路,经户部与理藩院派员勘测,最后决定在特穆德赫(今昂昂溪区榆树屯乡的头站屯)以北五十五里处的卜奎村设立驿站。康熙三十年(1691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准,在嫩江东岸卜奎驿站地方丈量筑城处所,由索伦总管玛布岱主持建造齐齐哈尔城。

而夏家骏和孟宪振同撰的《“卜魁”考释》一文,对先前有关记载“卜魁(奎)”一词文献资料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亦是,卜魁确有其人,而且达斡尔人素来有以首领之名命名地方的习惯,故以卜魁命名村落,之后于此设立卜魁站亦同名,并成为齐齐哈尔城的别名,一直沿袭于民间,载于官书。文章末节,作者认为:“卜魁”一名,最初只是索伦、达斡尔头领卜魁的大名,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和影响,后来才兼指他所居住或管辖的村落及官府在此村落修建的驿站,最后才延展为官民共筑的城市之名。由此作者指出魏毓兰所著的《龙城旧闻·卜魁音义》案中关于“卜魁二字,当由于隋之伯咄,唐之汨咄,辽之鼻骨、鳖古、跋古,金之蒲与,元之浦峪、孛苦,明之拜苦各音辗转递变而来”的说法,显然是俗词源学的附会,难于成立。而《东北历史地理》一书中的叙述:“卜魁一名,金初已有之。······金代的厐葛城就是清代的卜魁。”这显然是缺乏详实考证,妄言大意如是。

达斡尔族学者卜林先生的《达斡尔族村屯录》一书,由杨优臣先生所撰的前言一文中这样讲到:由于达斡尔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的岁月,村屯名称多有音变和意变。对此,卜林先生的解释是:“齐齐哈尔”一词是达斡尔语转变为满语的结果。“齐齐哈尔”一词是来源于达斡尔语,本为“齐齐仁哈日”。因当时外族官员将“齐齐仁哈日”音变为“齐齐哈尔”。此处所说的“外族官员”即指满族官员。“音变为齐齐哈尔”,其实是满语称“齐齐哈尔”。达斡尔人也说成是“齐齐哈日”。

结语

依前文所述,有关“齐齐哈尔”地名由来和含义的解释,诸家之说,莫衷一是。今齐齐哈尔地方,自康熙年间筑城之初,就已经有达斡尔族众聚居于此,固然用其本民族自身的语言,命名其居住处所;因此,笔者以为“齐齐哈尔”一名为达斡尔语“天然牧场”之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在语音地名的使用过程中,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上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影响,漫长的历史进程而来,今人难解其原始本来之意。对于该问题,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对民族源流的认识模糊不清,对地名发音简单比附的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地名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的角度综合考察,研究其深刻内涵以及所反映的特殊历史现象。

文章作者:王禹浪,马振样

选稿:宋炳燃

校对:杨 琪

审订:贺雨婷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ilanse@126.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