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故居,邹韬奋故居在哪里
6月27日下午,东方网党委中心组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体学习。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工作安排,本次学习围绕“新闻人的理想与初心”主题,参观了《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和邹韬奋纪念馆,并在参观结束后进行了集中学习研讨。
在参观过程中,大家纷纷表示,《布尔塞维克》是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的机关刊物,它的出现照亮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前进的道路,韬奋精神是邹韬奋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此次通过实地探访两处旧址重温了新闻人的初心,对东方网而言意义重大。作为新闻媒体,在做党的宣传工作时应当牢记初心和使命,要勇于追求真理、传播正义;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有担当和责任,要学习邹韬奋敢讲真话、曲线就业的决心和毅力;党员干部更要不忘革命先烈的良心和品格,坚持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
交流发言中,党委班子成员、中心组成员纷纷表示,深切缅怀老一辈宣传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的卓越功绩,感悟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使命,收获良多!作为互联网主流媒体,东方网要不忘初心,邹韬奋故居在哪里,牢记使命,坚持“四个自信”,以韬奋精神为准则认真工作,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者。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因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而被迫停刊。为了继续宣传我党思想,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中央决定重新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刊名定为《布尔塞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等五人组成编辑委员会,后又扩大为蔡和森、张太雷、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任弼时、李富春等26人,瞿秋白任主任。此后担任编委会主任的还有李立三、张闻天等。
△《布尔塞维克》第一期书影(图片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众多革命人士的努力下,《布尔塞维克》第一期于1927年10月24日,在这里诞生了。初刊时,《布尔塞维克》定为周刊,随后逐步改为月刊、双月刊,直至不定时期刊,但每期均保持在3万字左右。每期期刊主要刊登党中央的一些重要决议、指示和文件;探讨与研究中国革命的性质、道路、路线、策略问题等;并以大量篇幅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革命运动,总结“八一”南昌起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歌颂海陆丰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的重大意义;还专门辟有“寸铁”“读者的回声”“我们的死者”等专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悼念革命烈士。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全貌
1928年12月,编辑部迁往别处。《布尔塞维克》自创刊至1932年7月最后一期为止,共出版52期。其中,在愚园路旧址出版的共有31期。
△愚园路1376弄34号
邹韬奋故居
邹韬奋故居导游: 这是一幢普通西式楼房,房子的主人——邹韬奋,原名邹恩润,“韬奋”是他在1926年主编《生活》周刊以后用的笔名,“韬”意韬光养晦,“奋”意奋斗不懈。 上海世纪公园导游词 世纪公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行政文化中。
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54号,是邹韬奋先生1930年到1936年的居所。
邹韬奋故居坐落在当时法租界内的万宜坊,1923年由法商万国储蓄会集资启建,是一批有拉毛粉刷墙面的、三层砖混结构的新式里弄住宅。相比同时代的其他里弄,这里的生活条件和规划设施,更为优越和现代。弄堂内为汽车留出宽敞车道,此外弄内有单层汽车间16间,二层汽车间4间,还有救火设施等。与之相应的,是最早来到万宜坊的住户,多为一批经济实力相对宽裕的人家,包括高级职员、官员以及一些高级知识分子。
重庆南路205弄54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政论家邹韬奋的故居。邹韬奋原名邹恩润,“韬奋”是他在1927年开始启用的“韬奋”笔名,“韬”意韬光养晦,“奋”意奋斗不息。他祖籍江西余江,1895年11月5日出生在。
△韬奋故居
搬家到万宜坊时,邹韬奋和已结婚4年的夫人沈粹缜已经有了幼小的两儿一女——长子嘉骅(即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次子嘉骝(即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的邹竞蒙)、新生的小女儿嘉骊(曾任韬奋纪念馆副馆长)。
邹韬奋故居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和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者邹韬奋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位于上海吕班路万宜坊54号(现重庆南路205弄54号),建筑面积354平方米。为纪念邹韬奋,1956年在他的故居和隔壁。
△邹韬奋一家人合影
迫于经济条件,邹韬奋只租得起54号一楼的客厅、二楼的卧室,还有逼仄的亭子间。一楼门外的天井,小得不能再小,孩子跳个绳都甩不开,但毕竟可植花木,给这个温暖热闹的家增添了盎然生机。
房中的陈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根据沈粹缜的记忆布置的。客厅壁炉上挂着韬奋母亲画像,右边墙上挂着清末状元张謇抄写的唐人许瑶七言诗,有“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之句。卧室简朴而温馨,墙上挂着韬奋一家的相片,孩子们聪颖可爱,是韬奋的快乐之源,夫人则清秀贤惠,是韬奋的坚强后盾。卧室暗红色的木质大床、镶着穿衣镜的大衣柜、铺着大理石台面的梳妆台,一派朴实厚重的风格,应该还留着韬奋的手痕呢,一念及此,它们顿时有了跨越历史的温度!
△韬奋故居
不足七平方米的亭子间,是韬奋的工作室。一张写字台,三架书橱一放,仅能再容一把椅子,他便是坐在这里,在九宫格般的窗前,一灯如豆,燃亮了如磐长夜,写下一篇又一篇让蒋介石和一众达官贵人都战栗不已的新闻评论,写下他与宋庆龄、鲁迅等共商国是及出版事宜的书信,也写下《革命文豪高尔基》的译著……一个个不眠之夜写就的热血文字,让《生活》的无数年轻读者,由苦闷颓唐而发愤振作,读新书,走新路,换了新思想,进而走上抗战前线,走向延安,走向革故鼎新的道路。韬奋虽殁于中年,但他的同事与他的读者们,都纷纷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材。
倘若时光倒流八十年,站在万宜坊54号二楼小阳台的沈粹缜,每天早上会以温婉的目光,目送着丈夫走向那个过街门廊,融入吕班路上的行人。邹韬奋总是戴着一副圆圆的黑框眼镜、穿着西装,夹着塞满来稿和读者来信的黑色公文包,行色匆匆,那是上海最普通、最平和的知识分子形象,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看不出一丝高大上的气息。因为他本就是最接地气、最爱读者、最愿意为底层百姓鼓与呼的一位良心报人。
△1933年,邹韬奋一家在万宜坊54号家门口的合影
审稿:程伟民
邹韬奋纪念馆位于重庆南路205弄54号。它是一幢三层的新式里弄建筑。伟大的爱国者邹韬奋先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一生为民族解放、为民主政治、为进步文化事业奋斗不息。邹韬奋先生于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